三國時期,馬謖吃了敗仗后和副將王平一起回來交令。諸葛亮先見的不是馬謖,而是王平。他把王平痛罵一頓,還打了一頓,但并沒有再進行其他懲罰。輪到馬謖進來的時候,諸葛亮既沒罵也沒打,而是數落了兩句:“臨行之時,囑咐你當道扎營,你為何不聽?”馬謖跪下請罪。諸葛亮掏出一張紙對馬謖說:“軍令狀在此,別怪我無情,來人,把他推出去斬了!”馬謖一看真要殺,當時就哀求說:“我上有老下有小,求丞相能給我一次機會,戴罪立功。”
其實諸葛亮跟馬謖的關系很不一般:馬謖的哥哥馬良與諸葛亮私交甚好,后來馬良在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時候,戰死在亂軍中。作為馬良的至交,諸葛亮從工作到生活對馬謖都格外照顧,兩個人感情很親密。而且馬謖也很有才華,諸葛亮擒孟獲、定南中的策略就是馬謖出的。就是這樣一個既有感情又有才華的學生,真的殺起來當然是很心疼的。
一看馬謖哀求得十分可憐,諸葛亮眼淚下來了,他對馬謖說,幼常,我們感情這么好,我真的不忍心殺你!可是軍令狀在此,不是我要殺你,是制度要殺你,我沒辦法!你的身后事,不用擔心了,你的家人我來照顧,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,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,你就放心吧!說完淚流滿面地把馬謖給殺了。
“揮淚斬馬謖”絕就絕在“揮淚”兩個字上。諸葛亮殺完馬謖之后收到了兩個效果:一方面,全軍肅然,大家明白了不能辦錯事,制度無情;另一方面,大家都說:“丞相真是好人啊,真關心下屬!”殺了一個人,還能讓別人念他的好,這就叫“掉眼淚殺人”。領導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,既有威懾力又讓人信服,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工作。樹立威信的策略中,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,即所謂的“制嚴語寬”。